목차
목차 없음
본문내용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 請問其目 子曰 非( )勿視 非( )勿聽 非( )勿言 非( )勿動 顔淵曰 回雖不敏 請事斯語矣
*子貢問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三者何先 曰 去( )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 曰 去( ) 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齊景公問( )於孔子 孔子對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有粟 吾得而食諸
*子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 )乎
*子曰 博學於( ) 約之以( ) 亦可以弗畔矣夫
*曾子曰 君子以( )會友 以友輔( )
<子路第十三>
*子曰 誦( )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爲
*子適衛 有僕 子曰 庶矣哉 有曰 旣庶矣 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旣富矣 又何加焉 曰 ( )之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爲子( ) 子爲父( ) 直在其中矣
*子曰 君子 ( )而不同 小人 同而不( )
*子貢問曰 鄕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鄕人皆惡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鄕人之( )者好之 其( )者惡之
<憲問第十四>
*子曰 古之學者爲( ) 今之學者爲( )
*或曰 以德報怨 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 )報怨 以( )報德
*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 何爲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 ) 不尤( ) 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言 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 失言 知者不失( ) 亦不失( )
*子曰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 )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見好德如好( )者也
*子曰 君子求諸( ) 小人求諸人( )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曰 衆( )之 必察焉 衆( )之 必察焉
*子曰 人能弘( ) 非道弘( )
*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 終夜不寢 以思無益 不如( )也
*子曰 有敎無( )
*子曰 ( )達而已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 ) 畏( ) 畏( )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 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 ( )而知之者上也 ( )而知之者次也 ( )而學之 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 民斯爲下矣
*孔子曰 君子有( ) 視思明 聽思聰 色思溫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
*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 未也 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 學詩乎 對曰 未也 不學詩 無以( ) 鯉退而學詩 他日 又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 學禮乎 對曰 未也 不學禮 無以( ) 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 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陽貨第十七>
*子曰 ( )相近也 ( )相遠也 子曰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 ( )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 可以怨 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 女爲周南 召南矣乎 人而不爲周南 召南 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子曰 巧( )令( ) 鮮矣仁
<微子第十八>
*長沮桀溺 而耕 孔子過之 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 夫執輿者爲誰 子路曰 爲孔丘 曰 是魯孔丘與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 子爲誰 曰 爲仲由 曰 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 )之士也 豈若從( )之士哉 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 切( )而近( ) 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 小人之過也必( )
<堯曰第二十>
*堯曰 咨 爾舜 天之 數在爾躬 允執其( ) 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 帝臣不蔽 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 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 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 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 謹權量 審法度 脩廢官 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 繼絶世 擧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 民食喪祭 寬則得重 信則民任焉 敏則有功 公則說
*孔子曰 不知( ) 無以爲君子也 不知( ) 無以立也 不知( ) 無以知人也
*子貢問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三者何先 曰 去( )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 曰 去( ) 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齊景公問( )於孔子 孔子對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有粟 吾得而食諸
*子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 )乎
*子曰 博學於( ) 約之以( ) 亦可以弗畔矣夫
*曾子曰 君子以( )會友 以友輔( )
<子路第十三>
*子曰 誦( )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爲
*子適衛 有僕 子曰 庶矣哉 有曰 旣庶矣 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旣富矣 又何加焉 曰 ( )之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爲子( ) 子爲父( ) 直在其中矣
*子曰 君子 ( )而不同 小人 同而不( )
*子貢問曰 鄕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鄕人皆惡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鄕人之( )者好之 其( )者惡之
<憲問第十四>
*子曰 古之學者爲( ) 今之學者爲( )
*或曰 以德報怨 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 )報怨 以( )報德
*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 何爲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 ) 不尤( ) 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言 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 失言 知者不失( ) 亦不失( )
*子曰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 )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見好德如好( )者也
*子曰 君子求諸( ) 小人求諸人( )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曰 衆( )之 必察焉 衆( )之 必察焉
*子曰 人能弘( ) 非道弘( )
*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 終夜不寢 以思無益 不如( )也
*子曰 有敎無( )
*子曰 ( )達而已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 ) 畏( ) 畏( )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 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 ( )而知之者上也 ( )而知之者次也 ( )而學之 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 民斯爲下矣
*孔子曰 君子有( ) 視思明 聽思聰 色思溫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
*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 未也 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 學詩乎 對曰 未也 不學詩 無以( ) 鯉退而學詩 他日 又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 學禮乎 對曰 未也 不學禮 無以( ) 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 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陽貨第十七>
*子曰 ( )相近也 ( )相遠也 子曰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 ( )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 可以怨 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 女爲周南 召南矣乎 人而不爲周南 召南 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子曰 巧( )令( ) 鮮矣仁
<微子第十八>
*長沮桀溺 而耕 孔子過之 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 夫執輿者爲誰 子路曰 爲孔丘 曰 是魯孔丘與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 子爲誰 曰 爲仲由 曰 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 )之士也 豈若從( )之士哉 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 切( )而近( ) 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 小人之過也必( )
<堯曰第二十>
*堯曰 咨 爾舜 天之 數在爾躬 允執其( ) 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 帝臣不蔽 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 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 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 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 謹權量 審法度 脩廢官 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 繼絶世 擧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 民食喪祭 寬則得重 信則民任焉 敏則有功 公則說
*孔子曰 不知( ) 無以爲君子也 不知( ) 無以立也 不知( ) 無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