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목차
목차없음..
본문내용
本二覺 又九者法爾 八者新熏成佛種子 以此當知果報 汝捨此身 受大國王身 後生於兜率 如是語已 兩聖卽隱 時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 師受敎法已 欲創金山寺 下山而來 至大淵津 忽有龍王 出獻玉袈裟 將八萬眷屬 侍往金山藪 四方子來 不日成之 復感玆氏從兜率 駕雲而下 與師受戒法 師勸檀緣 鑄成彌勒丈六像 復 下降受戒威儀之相於金堂南壁□於甲辰六月九日鑄成 丙午五月一日 安置金堂 是歲大曆元年也 師出金山向俗離山 路逢駕牛乘車者 其牛等向師前 膝而泣 乘車人下問 何故此牛等見和尙泣耶 和尙從何而來 師曰 我是金山藪眞表僧 予曾入邊山不思議房 於彌勒地藏兩聖前 親受戒法眞 欲覓創寺鎭長修道之處 故來爾 此牛等外愚內明 知我受戒法 爲重法故 膝而泣 其人聞已 乃曰 畜生尙有如是信心 況我爲人 豈無心乎 卽以手執鎌 自斷頭髮 師以悲心 更爲祝髮受戒 行至俗離山洞裏 見吉祥草所生處而識之 還向溟州海邊 徐行次 有魚鼈 等類 出海向師前 綴身如陸 師踏而入海 唱念戒法還出 行至高城郡 入皆骨山 始創鉢淵藪 開占察法會 住七年 時溟州界年 不登 人民飢饉 師爲說戒法 人人奉持 致敬三寶 俄於高城海邊 有無數魚類 自死而出 人民賣此爲食 得免死 師出鉢淵 復到不思議房 然後往詣家邑謁父 或到眞門大德房居住 時俗離山大德永深 與大德融宗 佛 等 同詣律師所 伸請曰 我等不遠千里 來求戒法 願授法門 師默然不答 三人者乘桃樹上 倒墮於地 勇猛懺悔 師乃傳敎灌頂 遂與袈裟及鉢 供養次第秘法一卷 日(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 一百八十九 復與彌勒眞 九者八者 誡曰 九者法爾 八者新熏成佛種子 我已付囑汝等 持此還歸俗離山 山有吉祥草生處 於此創立精舍 依此敎法 廣度人天 流布後世 永深等奉敎 直往俗離 尋吉祥草生處 創寺名曰吉祥 永深於此始設占察法會 律師與父復到鉢淵 同修道業而終孝之 師遷化時 登於寺東大巖上示滅 弟子等不動眞 而供養 至于骸骨散落 於是以土覆藏 乃爲幽宮 有靑松卽出 歲月久遠而枯 復生一樹 後更生一樹 其根一也 至今雙樹存焉 凡有致敬者 松下覓骨 或得或不得 予恐聖骨 滅 丁巳九月 特詣松下 拾骨盛筒 有三合許 於大 上雙樹下 立石安骨焉云云 此錄所載眞表事跡 與鉢淵石記 互有不同 故刪取瑩岑所記而載之 後賢宜考之 無極記
勝詮
釋勝詮 未詳其所自也 常附舶指中國 詣賢首國師講下 領受玄言 硏微積慮 惠鑒超穎 探 索隱 妙盡隅奧 思欲赴感有緣 當還國里 始賢首與義湘同學 俱稟儼和尙慈訓 首就於師說 演述義科 因詮法師還鄕寄示 湘仍寄書(云云) 別幅云 探玄記二十卷 兩卷未成 敎分記三卷 玄義章等雜義一卷 華嚴梵語一卷 起信疏兩卷 十二門疏一卷 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 竝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鄕 頃新羅僧孝忠遺金九分云 是上人所寄 雖不得書 頂荷無盡 今附西國軍特(持) 灌一口 用表微誠 幸願檢領 謹宣 師旣還 寄信于義湘 湘乃目閱藏文 如耳聆儼訓 探討數旬 而授門弟子 廣演斯文 語在湘傳 按此圓融之敎誨 遍洽于靑丘者 寔師之功也 厥後有僧梵修 遠適彼國 求得新譯後分華嚴經 觀師義疏 言還流演 時當貞元己卯 斯亦求法洪揚之流乎 詮乃於尙州領內開寧郡境 開創精廬 以石 爲官屬 開講華嚴 新羅沙門可歸 頗聰明識道理 有傳燈之續 乃撰心源章 其略云 勝詮法師領石徒衆 論議講演 今葛項寺也 其 八十餘枚 至今爲綱司所傳 頗有靈異 其他事迹具載碑文 如大覺國師實錄中
心地繼祖
釋心地 辰韓第四十一主憲德大王金氏之子也 生而孝悌 天性 睿 志學之年 落采從師 拳懃于道 寓止中岳(今公山) 適聞俗離山深公傳表律師佛骨簡子 設果訂法會 決意披尋 旣至後期 不許參例 乃席地 庭 隨衆禮懺 經七日 天大雨雪 所立地方十尺許 雪飄不下 衆見其神異 許引入堂地 謙稱恙 退處房中 向堂潛禮 俱血 類表公之仙溪山也 地藏菩薩日來問慰 席罷還山 途中見二簡子貼在衣褶間 持廻告於深 深曰 簡在函中 那得至此 檢之封題依舊 開視亡矣 深深異之 重襲而藏之 又行如初 再廻告之 深曰 佛意在子 子其奉行 乃授簡子 地頂戴歸山 岳神率一仙子 迎至山椒 引地坐於 上 歸伏 下 謹受正戒 地曰 今將擇地奉安聖簡 非吾輩所能指定 請與三君 憑高擲簡以卜之 乃與神等陟峰 向西擲之 簡乃風 而飛 時神作歌曰 碍 遠退砥平兮 落葉飛散生明兮 覓得佛骨簡子兮 邀於淨處投誠兮 旣唱而得簡於林泉中 卽其地構堂安之 今桐華寺籤堂北有小井是也 本朝睿王嘗取迎聖簡 致內瞻敬 忽失九者一簡 以牙代之 送還本寺 今則漸變同一色 難卞新古 其質乃非牙非玉 按占察經上卷 敍一百八十九簡之名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七者修世禪得成就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以此文訂 知慈氏所言 新得戒者 謂今生始得戒也 舊得戒者 謂過去曾受 今生又增受也 非謂修生本有之新舊也) 十者求下乘未住信 次求中乘未住信 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 皆過現世中 或善或惡 得失事也 第一百七十三者 捨身已入地獄(已上皆未來之果也) 一百七十四者 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餓鬼 修羅 人 人王 天 天王 聞法 出家 値聖僧 生兜率 生淨土 尋見佛 住下乘 住中乘 住上乘 得解脫 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 (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 今言上乘得解脫等 以此爲別爾) 皆三世善惡果報 差別之相 以此占看 得與心所行事相當 則爲感應 否則爲不至心 名爲虛謬 則此八九二簡 但從百八十九中而來者也 而宋傳但云百八籤子 何也 恐認彼百八煩惱之名而稱之 不揆尋經文爾 又接本朝文士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二卷云 羅末 新羅大德釋 獻太祖以表律師袈裟一領 戒簡百八十九枚 今與桐華寺所傳簡子 未詳同異 讚曰 生長金閨早脫籠 儉懃聰惠自天鍾 滿庭積雪偸神簡 來放桐華最上峰
賢瑜 海華嚴
瑜 祖大德大賢 住南山茸長寺 寺有慈氏石丈六 賢常旋繞 像亦隨賢轉面 賢惠辯精敏 決擇了然 大抵相宗銓量 旨理幽深 難爲剖析 中國名士白居易 嘗窮之未能 乃曰 唯識幽難破 因明擘不開 是以學者難承 者尙矣 賢獨刊定邪謬 暫開幽奧 恢恢游刃 東國後進 咸遵其訓 中華學士 往往得此爲眼目 景德王天寶十二年癸巳 夏大旱 詔入內殿 講金光經 以祈甘 一日齋次 展鉢良久 而淨水獻遲 監吏詰之 供者曰 宮井枯 汲遠故遲爾 賢聞之曰 何不早云 及晝講時 捧爐默然 斯須井水湧出 高七丈許 與刹幢齊 闔宮驚駭 因名其井曰金光井 賢嘗自號靑丘沙門 讚曰 佛南山像逐旋 靑丘佛日再中懸 解敎宮井淸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烟 明年甲牛夏 王又請大德法海於皇龍寺 講華嚴經 駕幸行香 從容謂曰 前夏大賢法師講金光經 井水湧七丈 此公法道如何 海曰 特爲細事 何足稱乎 直使傾滄海 襄東岳 流京師 亦非所難 王未之信 謂戱言爾 至午講 引爐 寂 須臾內禁 忽有哭泣聲 宮吏走報曰 東池已溢 漂流內殿五十餘間 王 然自失 海笑謂之曰 東海欲傾 水 先漲爾 王不覺興拜 翌日感恩寺奏 昨日午時海水漲溢 至佛殿階前 時而還 王益信敬之 讚曰 法海波瀾法界寬 四海盈縮未爲難 莫言百億須彌大 都在吾師一指端 (石海云)
三國遺事卷四 終
勝詮
釋勝詮 未詳其所自也 常附舶指中國 詣賢首國師講下 領受玄言 硏微積慮 惠鑒超穎 探 索隱 妙盡隅奧 思欲赴感有緣 當還國里 始賢首與義湘同學 俱稟儼和尙慈訓 首就於師說 演述義科 因詮法師還鄕寄示 湘仍寄書(云云) 別幅云 探玄記二十卷 兩卷未成 敎分記三卷 玄義章等雜義一卷 華嚴梵語一卷 起信疏兩卷 十二門疏一卷 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 竝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鄕 頃新羅僧孝忠遺金九分云 是上人所寄 雖不得書 頂荷無盡 今附西國軍特(持) 灌一口 用表微誠 幸願檢領 謹宣 師旣還 寄信于義湘 湘乃目閱藏文 如耳聆儼訓 探討數旬 而授門弟子 廣演斯文 語在湘傳 按此圓融之敎誨 遍洽于靑丘者 寔師之功也 厥後有僧梵修 遠適彼國 求得新譯後分華嚴經 觀師義疏 言還流演 時當貞元己卯 斯亦求法洪揚之流乎 詮乃於尙州領內開寧郡境 開創精廬 以石 爲官屬 開講華嚴 新羅沙門可歸 頗聰明識道理 有傳燈之續 乃撰心源章 其略云 勝詮法師領石徒衆 論議講演 今葛項寺也 其 八十餘枚 至今爲綱司所傳 頗有靈異 其他事迹具載碑文 如大覺國師實錄中
心地繼祖
釋心地 辰韓第四十一主憲德大王金氏之子也 生而孝悌 天性 睿 志學之年 落采從師 拳懃于道 寓止中岳(今公山) 適聞俗離山深公傳表律師佛骨簡子 設果訂法會 決意披尋 旣至後期 不許參例 乃席地 庭 隨衆禮懺 經七日 天大雨雪 所立地方十尺許 雪飄不下 衆見其神異 許引入堂地 謙稱恙 退處房中 向堂潛禮 俱血 類表公之仙溪山也 地藏菩薩日來問慰 席罷還山 途中見二簡子貼在衣褶間 持廻告於深 深曰 簡在函中 那得至此 檢之封題依舊 開視亡矣 深深異之 重襲而藏之 又行如初 再廻告之 深曰 佛意在子 子其奉行 乃授簡子 地頂戴歸山 岳神率一仙子 迎至山椒 引地坐於 上 歸伏 下 謹受正戒 地曰 今將擇地奉安聖簡 非吾輩所能指定 請與三君 憑高擲簡以卜之 乃與神等陟峰 向西擲之 簡乃風 而飛 時神作歌曰 碍 遠退砥平兮 落葉飛散生明兮 覓得佛骨簡子兮 邀於淨處投誠兮 旣唱而得簡於林泉中 卽其地構堂安之 今桐華寺籤堂北有小井是也 本朝睿王嘗取迎聖簡 致內瞻敬 忽失九者一簡 以牙代之 送還本寺 今則漸變同一色 難卞新古 其質乃非牙非玉 按占察經上卷 敍一百八十九簡之名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七者修世禪得成就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以此文訂 知慈氏所言 新得戒者 謂今生始得戒也 舊得戒者 謂過去曾受 今生又增受也 非謂修生本有之新舊也) 十者求下乘未住信 次求中乘未住信 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 皆過現世中 或善或惡 得失事也 第一百七十三者 捨身已入地獄(已上皆未來之果也) 一百七十四者 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餓鬼 修羅 人 人王 天 天王 聞法 出家 値聖僧 生兜率 生淨土 尋見佛 住下乘 住中乘 住上乘 得解脫 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 (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 今言上乘得解脫等 以此爲別爾) 皆三世善惡果報 差別之相 以此占看 得與心所行事相當 則爲感應 否則爲不至心 名爲虛謬 則此八九二簡 但從百八十九中而來者也 而宋傳但云百八籤子 何也 恐認彼百八煩惱之名而稱之 不揆尋經文爾 又接本朝文士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二卷云 羅末 新羅大德釋 獻太祖以表律師袈裟一領 戒簡百八十九枚 今與桐華寺所傳簡子 未詳同異 讚曰 生長金閨早脫籠 儉懃聰惠自天鍾 滿庭積雪偸神簡 來放桐華最上峰
賢瑜 海華嚴
瑜 祖大德大賢 住南山茸長寺 寺有慈氏石丈六 賢常旋繞 像亦隨賢轉面 賢惠辯精敏 決擇了然 大抵相宗銓量 旨理幽深 難爲剖析 中國名士白居易 嘗窮之未能 乃曰 唯識幽難破 因明擘不開 是以學者難承 者尙矣 賢獨刊定邪謬 暫開幽奧 恢恢游刃 東國後進 咸遵其訓 中華學士 往往得此爲眼目 景德王天寶十二年癸巳 夏大旱 詔入內殿 講金光經 以祈甘 一日齋次 展鉢良久 而淨水獻遲 監吏詰之 供者曰 宮井枯 汲遠故遲爾 賢聞之曰 何不早云 及晝講時 捧爐默然 斯須井水湧出 高七丈許 與刹幢齊 闔宮驚駭 因名其井曰金光井 賢嘗自號靑丘沙門 讚曰 佛南山像逐旋 靑丘佛日再中懸 解敎宮井淸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烟 明年甲牛夏 王又請大德法海於皇龍寺 講華嚴經 駕幸行香 從容謂曰 前夏大賢法師講金光經 井水湧七丈 此公法道如何 海曰 特爲細事 何足稱乎 直使傾滄海 襄東岳 流京師 亦非所難 王未之信 謂戱言爾 至午講 引爐 寂 須臾內禁 忽有哭泣聲 宮吏走報曰 東池已溢 漂流內殿五十餘間 王 然自失 海笑謂之曰 東海欲傾 水 先漲爾 王不覺興拜 翌日感恩寺奏 昨日午時海水漲溢 至佛殿階前 時而還 王益信敬之 讚曰 法海波瀾法界寬 四海盈縮未爲難 莫言百億須彌大 都在吾師一指端 (石海云)
三國遺事卷四 終
추천자료
三國史記(삼국사기)와 三國遺事(삼국유사)의 詞腦歌(사뇌가)-향가- 인식의 차이
단군신화 비교 분석 삼국유사 제왕운기 세종실록 지리지를 중심으로
설화 <삼국사기 열전, 삼국유사, 수이전>
[한국문화사]일연의 ‘삼국유사’를 읽고
『삼국사기』와 『삼국유사』 비교
동서양 고전 - 사진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제망매가와 처용가에서 뛰어난 문학적 표현부분 설명, 향가의 이해와 삼국유사의 이해
2009년 1학기 동서양고전 중간시험과제물 C형(일연의 삼국유사)
2008년 1학기 동서양고전 중간시험과제물 C형(삼국유사)
2007년 1학기 동서양고전 B형(삼국유사를읽고)
2010년 1학기 동서양고전 중간시험과제물 D형(사진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동서양고전>> 사진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
2012년 1학기 동서양고전의이해 중간시험과제물 B형(사진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일연의 역사인식 =일연과 삼국유사=
소개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