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방생리학요약집
닫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해당 자료는 10페이지 까지만 미리보기를 제공합니다.
10페이지 이후부터 다운로드 후 확인할 수 있습니다.

본문내용

을 喪失하면
生氣의 少火가 食氣의 壯火로 變하여 火與元氣不兩立의 關係로
反映되어 元氣不足과 陰虛火動의 證狀으로 나타낸다.
火가 그 位置를 認定한다는 것은 腎肝의 藏한 少火를 說明한
것으로 바로 元氣를 生長하는 眞陽 卽 相火이다.
⑶ 三是氣虛感受外邪 邪正相搏而發熱
元氣不足 衛外不固 外邪侵襲 常可引發陰火內動而發熱
9) 熱有晝夜之分
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 宜柴胡飮子 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 宜瀉淸凉飮
平旦發熱 熱在行陽之分 肺氣主之 故用白虎湯 以瀉氣中之火
日 潮熱 熱在行陰之分 腎氣主之 故用地骨皮散 以瀉血中之火
夜則靜 晝發熱者 熱在氣分 小柴胡湯加梔子黃連知母地骨皮
晝則靜 夜則發熱者 熱在血分 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黃連梔子柴胡牧丹皮
10) 火有上中下焦之分
五臟俱熱乃三焦熱也
⑴ 上焦 :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蔿
眼目赤腫 頭項腫痛 口舌生瘡 ⇒ 心肺積熱
淸心瀉火 ⇒ 導赤散 瀉心湯
⑵ 中焦 : 熱在中焦者 爲堅
胸膈煩躁 飮食不美 消穀善飢 口臭 便結 煩渴心煩 ⇒ 中焦積熱 胃火上炎
凉膈淸熱 ⇒ 凉膈散 玉女煎
⑶ 下焦 : 熱在下焦者 爲尿血淋閉
小便赤澁 大便秘結 帶下黃赤 尿路灼痛 ⇒ 肝腎火盛 熱鬱下焦
淸肝瀉火 ⇒ 龍膽瀉肝湯 知柏地黃湯
11) 五心熱
五心煩熱者 是火鬱於地中也
四肢者 脾土也 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 鬱而不得伸故也
火發則發之 是也 宜升陽散火湯
6. 生理·病理的 特性
1) 火爲熱之極 其性炎上(燔灼)
⑴ 蒸騰炎上의 特徵이 있음으로 發病이 人體의 上部(頭面, 五官)에 나타나며
火熱偏盛의 症狀 出現
+-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瘡
+- 胃火熾盛 ⇒ 齒 腫痛
+- 肝火上炎 ⇒ 頭痛, 目赤腫痛, 口苦
+- 心包燔灼 ⇒ 神明逆亂, 狂躁妄動, 神昏 語等
⑵ 諸逆衝上 皆屬于火-+
|⇒高熱, 惡熱, 煩渴, 面目紅赤, 汗出등
諸躁狂越 皆屬于火-+
2) 火爲陽邪 易耗陰津 易生燥熱
⑴ 火熱의 邪는 人體의 陰液을 灼傷하여 津液을 耗傷시킨다.
+- 熱象 → 發熱, 惡熱
+- 燥熱症 → 口渴喜飮, 咽乾口燥, 小便短赤등.
⑵ 火熱이 津液을 灼傷하여 血分을 傷하면 血熱證이 出現.
3) 火熱耗氣
壯火食氣 少火生氣 壯火는 陽氣亢盛의 火로 正氣를 損傷하며,
人體의 津液과 正氣를 衰脫시킴.
4) 火易生風動血
⑴ 熱極生風 ⇒ 火邪가 肝經에 侵入하여 陰津을 消耗시키고,
筋脈을 失養하게하여 肝風內動하게 됨.
⇒ 高熱, 神昏 語, 四肢抽 , 頭項强直, 角弓反張等.
⑵ 火熱之邪의 絡脈侵入이 血을 妄行하게하여 各種 出血證을 惹起.
⇒ 嘔吐, 血, 便血, 發斑, 婦人月經過多等
5) 火易致腫瘍.
火熱毒邪가 血肉에 侵入하여 血敗肉腐하여 癰腫이 된다. ⇒局部癰腫熱痛.
6) 火與心相應 ⇒ 火性躁動 可上擾神明
火熱의 邪가 쉽개 心神을 擾亂케하여 心煩狂躁, 神昏 語等.
⇒ 熱入 營血하여 心神을 動搖
+- 外火 → 溫熱邪氣의 直接 感受
+- 內火 → 臟腑經絡의 陰陽氣血失調
陰虛則內熱 陽盛則外熱
第 12 節 火邪의 證型分類
1. 火邪內燔
1) 邪火內熾 其性炎上 故多見上部證狀
⇒ 高熱 惡熱 汗出 面紅 目赤 咽喉牙 紅腫痙痛 口舌生瘡
2) 上炎擾心 使心神不安 ⇒ 心煩 失眠 狂躁 妄動 神昏 語
3) 火熱迫津外泄 灼陰耗液 ⇒ 大汗出或無汗 口渴喜飮 咽乾舌燥 大便秘結 尿短赤澁
2. 火盛成毒
+-火毒外發肌膚 ⇒ 斑疹瘡癰 -+
+-火毒上犯 ⇒ 喉腫 |傷津耗液或上擾心神內閉神明 可熱盛動風
+-火毒下迫 ⇒ 毒痢 -+
3. 火極生風(熱盛動風) : 此風由熾盛之火熱焚灼肝經 木火相煽所引動
極易橫穿經絡 內閉心竅
1) 小兒高熱驚厥
2) 溫熱盛于陽明或深入榮血 -+兼有痰火也
3) 熱性病極期 -+
壯熱如焚 口大渴 喜冷飮 大便秘結 腹滿痛拒按 神識昏迷 舌質紅絳 牙關緊閉
四肢抽 頸項强直 角弓反張
4. 火邪傷氣
1) 壯火食氣 : 多因濕邪外受 漸次入裏 火勢漸熾
或由其他邪氣 化熱入裏 熱盛成火 火熱漸烈而成壯火
在灼津耗液 耗觸正氣 導致氣虛
證狀 : 神疲體倦 汗大出微喘 甚至鼻翼煽動 神昏肢厥 循衣撮空 脈沈弱或沈澁
2) 熱鬱氣機 : 由于火熱內壅 使氣機阻滯 升降出入失常
⑴ 火熱壅肺 肺氣鬱閉 肺氣上逆 ⇒ 咳 喘
⑵ 熱壅腸道 氣機阻滯 傳導失司 腑氣不降 ⇒ 大便秘結
⑶ 胃熱內盛 胃氣上逆 ⇒ 惡心嘔吐
⑷ 肝氣鬱熱 肝氣升發太過 ⇒ 頭暈 目眩 頭痛 耳鳴
⑸ 膀胱蓄熱 膀胱氣化不利 ⇒ 小便 閉
5. 火邪傷津
火熱壅閉 灼傷津液 使肺失淸肅
⇒ 咽乾 口渴 乾咳無痰 或痰涎極少 稠粘難喀 鼻脣乾燥
熱盛於胃 胃津受傷 使胃失和降 甚至腸道傳導失司
⇒ 大汗出 口大渴 乾嘔 逆 大便燥結
熱邪深入下焦 耗劫肝腎陰津 或眞陰旣虛 陽熱復熾
或陰津欲竭 邪少虛多
或眞陰火傷 水不涵木 虛風內動
或陰津消灼 熱伏陰分而夜熱早凉
6. 火傷血絡 : 火熱內盛 由氣及血 血熱內壅 血絡受灼 形成火傷血絡的病理
以致血不循經和逼血外溢
例) 火邪上犯 陽絡損傷 ⇒ 咳血 吐血 鼻血
原因 外感風熱燥火
長期嗜酒 過食辛燥 燥熱蓄積胃腸 化火擾動血絡
平素肝旺 肝火上擾 火戴血升 血絡破損
鬱怒傷肝 肝鬱化火 橫逆犯胃 胃絡受傷
五志過極 心陰暗耗 心火獨亢 移熱小腸 小腸復移熱于膀胱 使陰絡破損
7. 火毒攻心
1) 火陷 : 癰毒盛時期 火毒內陷 直入心榮 ⇒ 神昏驚厥
2) 乾陷 : 癰疽化膿之時 因榮血已耗 ⇒ 根盤紫滯 頭項乾枯 神情煩躁
3) 虛陷 : 癰疽斂口期 因氣血俱虛 ⇒ 新肉不生
◈心神恍惚 躁擾不寧 卽爲火毒攻心之兆
8. 虛火上浮 : 虛火有四 陽虛 氣虛 血虛 陰虛也
1) 陽虛 : 元陽虛衰 虛火上浮 ⇒ 假熱
晝夜發熱 晝重夜輕 口中無味 陽虛之證也
飢飽傷胃則陽氣虛矣
2) 血虛
⑴ 原因 ⇒ 多因失血脾虛等所致血虛日久未復引起
⑵ 病機 ⇒ 因血屬陰類 血液虛乏 則陰氣不足而陽氣偏亢
陽盛則化熱生火 火熱上炎而成
3) 氣虛
⑴ 原因 ⇒ 飮食勞倦與情志過度所致之脾胃元氣虛弱
⑵ 病機 ⇒ 脾胃元氣虛弱則升降失司 淸陽不升濁陰不降 阻塞中焦
陽氣不能升發敷布至陽分 則下陷陰分 化而爲火 則形成陰火內熾
4) 陰虛
⑴ 原因 ⇒ 熱病後期 傷及腎陽 或久病虛勞 陰虛不復 或房事過度 恣情縱欲
或先天稟賦薄弱腎水素虧 午後發熱 夜半則止 口中有味 陰虛證也
房勞傷腎則陰血虛矣
9. 壯火食氣 : 火邪傷氣項에서
10. 臟腑實火
1) 原因
⑴ 因于外邪者 或感溫熱之邪 由表入裏 或其他邪氣化熱入裏內客臟腑
⑵ 因飮食不當者 或恣食辛辣 或嗜啖肥甘 溫熱化火而熏蒸臟腑
⑶ 因于情志失調者 多是肝鬱化火
或思慮過度 思則氣結 氣結日久 生熱化火

키워드

  • 가격3,000
  • 페이지수101페이지
  • 등록일2010.06.22
  • 저작시기2002.10
  • 파일형식한글(hwp)
  • 자료번호#621232
본 자료는 최근 2주간 다운받은 회원이 없습니다.
청소해
다운로드 장바구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