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차
목차없음..
본문내용
是人形. 因有居住之志, 路見老婦, 問可住處, 婦云: 「過西嶺有北向洞可居.」 言訖不現. 士知觀音所敎, 因過<省烏坪>, 入<慈藏>初結茅處而住. 俄有五比丘到云: 「汝之持來袈裟一幅今何在?」 士茫然, 比丘云: 「汝所執見人之羽, 是也.」 士乃出呈. 比丘乃置羽於袈裟闕幅中相合, 而非羽乃布也. 士與五比丘別, 後方知是五類聖衆化身也. 此<月精寺>, <慈藏>初結茅, 次<信孝>居士來住, 次<梵日>門人<信義>頭 來, 創庵而住. 後有<水多寺>長老<有緣>來住, 而漸成大寺. 寺之五類聖衆, 九層石塔皆聖跡也. 相地者云, 國內名山, 此地最勝, 佛法長興之處云云.
南月山(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東南二十許里, 金堂主彌勒尊像火光後記云: 「<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 重阿 <全忘誠>, 爲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觀肖里夫人>, 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軀, 兼及<愷元>伊 .第<懇誠>小舍.<玄度師>. <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後妻<阿好里>, 兼庶族及<漠一>吉 .<一幢>薩 .<聰敏>大舍.妹<首 買>等, 同營玆善. 亡 <肖里夫人>, 古人成之東海攸友邊散也.(古人成之以下, 文未詳其意, 但存古文而已. 下同.)」 彌 佛火光後記云: 「重阿 <金志全>, 曾以尙衣奉御, 又執事侍郎, 年六十七, 致仕閑居, 奉爲國主大王.伊 <愷元>.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亡弟.小舍<梁誠>.沙門<玄度>.亡妻<古路里>.亡妹<古巴里>, 又爲妻<阿好里>等, 捨<甘山>莊田建伽藍; 仍造石彌陀一軀, 奉爲亡考<仁章>一吉干. 古人成云東海攸友邊散也.(按帝系, <金愷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愷元>角干也, 乃<文熙>之所生也. <誠志全>乃<仁章>一吉干之子. 「東海攸反」恐<法敏>葬東海也.)」
天龍寺
東都南山之南, 有一峯屹起, 俗云<高位山>, 山之陽有寺, 俚云<高寺>, 或云<天龍寺>.《討論三韓集》云: 「< 林>土內有客水二條.逆水一條, 其逆水.客水二源, 不鎭天災, 則致天龍覆沒之災.」 俗傳云: 「逆水者, 州之南<馬等烏村>南流川, 是.」 又「是水之源致<天龍寺>.」 中國來使<樂鵬龜>來見云: 「破此寺則國亡無日矣.」 又相傳云, 昔有檀越, 有二女, 曰<天女>.<龍女>, 二親爲二女創寺因名之. 境地異常助道之場, <羅>季殘破久矣. <衆生寺>大聖所乳<崔殷 >之子<承魯>, <魯>生<肅>, <肅>生侍中<齊顔>, <顔>乃重修起廢, 仍置釋迦<萬日道場>, 受朝旨, 兼有信書, 願文留于寺. 旣卒, 爲護伽藍神, 頗著靈異. 其信書略曰: 「檀越內史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柱國<崔齊顔>狀. 東京<高位山><天龍寺>殘破有年. 弟子特爲聖壽天長.民國安泰之願, 殿堂廊閣.房舍廚庫, 已來興構畢具, 石造泥塑佛聖數軀, 開置釋迦<萬日道場>. 旣爲國修營, 官家差定主人亦可, 然當遞換交代之時, 道場僧衆不得安心. 側觀入田, 稠足寺院, 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結, <毗瑟山><道仙寺>入田二十結, 西京之四面山寺各田二十結例. 皆勿論有職.無職, 須擇戒備才高者, 社中衆望, 連次住持焚修, 以爲恒規. 弟子聞風而悅. 我此<天龍寺>, 亦於社衆之中, 擇選才德雙高大德兼爲棟梁, 差主人鎭長焚修. 具錄文字, 付在剛司, 自當時主人爲始. 受留守官文通, 示道場諸衆, 各宜知悉. <重熙>九年六月日.」 具■如前署. 按, <重熙>乃<契丹><興宗>年號, 本朝<靖宗>七年庚辰歲也.
藏寺彌 殿
京城之東北二十許里, <暗谷村>之北有< 藏寺>, 第三十八<元聖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讓>追封<明德大王>之爲叔父波珍 追崇所創也. 幽谷逈絶, 類似削成, 所寄冥奧, 自生虛白, 乃息心樂道之靈境也. 寺之上方, 有彌 古殿, 乃<昭成(一作<聖>)大王>之妃<桂花王后>爲大王先逝, 中宮乃充充焉.皇皇焉, 哀戚之至, 泣血棘心, 思所以幽贊明休, 光啓玄福者, 聞「西方有大聖曰彌陀, 至誠歸仰, 則善救來迎」, 「是眞語者, 豈欺我哉!」 乃捨六衣之盛服, 九府之貯財, 召彼名匠, 敎造彌陀像一軀, 幷造神衆以安之. 先是, 寺有一老僧, 忽夢眞人坐於石塔東南岡上, 向西爲大衆說法. 意謂此地必佛法所住也, 心秘之而不向人說. 石 , 流澗邀迅, 匠者不顧, 咸謂不臧, 及乎 地, 乃得平坦之地, 可容堂宇, 宛似神基, 見者莫不愕然稱善. 近古來殿則壞 , 而寺獨在, 諺傳<太宗>統三已後, 藏兵 於谷中, 因名之.
伯嚴寺石塔舍利
<開運>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 <康州>界<任道>大監柱貼云, <伯嚴禪寺>坐<草八縣>(今<草溪>), 寺僧< 品遊>上座, 年三十九, 云寺之經始則不知. 但古傳云, 前代<新羅>時, 北宅廳基捨置玆寺, 中間久廢, 去丙寅年中, <沙木谷><陽孚>和尙, 改造住持, 丁丑遷化; 乙酉年<曦陽山><兢讓>和尙, 來住十年, 又乙未年却返<曦陽>; 時有<神卓>和尙, 自<南原><白 >藪, 來入當院, 如法住持; 又<咸雍>元年十一月, 當院住持<得奧微定>大師.釋<秀立>, 定院中常規十條, 新竪五層石塔, 眞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 以私財立寶, 追年供養條; 第一當寺護法敬僧<嚴欣>.<伯欣>兩明神及<近岳>等三位前, 立寶供養條(諺傳<嚴欣>.<伯欣>二人, 捨家爲寺, 因名曰<伯嚴>, 仍爲護法神); 金堂藥師前木鉢, 月朔遞米條等, 已下不錄.
靈鷲寺
寺中古記云: 「<新羅>眞骨第三十一主<神文王>代, <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元年, 誤), 宰相<忠元公>, < 山國>(卽<東萊縣>, 亦名<萊山國>)溫井沐浴, 還城次, 到<屈井驛><桐旨>野駐歇, 忽見一人放鷹而逐雉, 雉飛過<金岳>, 杳無 迹. 聞鈴尋之, 到<屈井縣>官北井邊, 鷹坐樹上, 雉在井中, 水渾血色, 雉開兩翅, 抱二雛焉. 鷹亦如相惻隱而不敢攫也. 公見之惻然有感, 卜問此地, 云可立寺. 歸京啓於王, 移其縣於他所, 創寺於其地, 名<靈鷲寺>焉.」
有德寺
<新羅>大大角干<崔有德>, 捨私第爲寺, 以<有德>名之. 遠孫三韓功臣<崔彦 >, 掛安眞影, 仍有碑云.
五臺山文殊寺石塔記
庭畔石塔, 盖<新羅>人所立也. 制作雖淳朴不巧, 然甚有靈響, 不可勝記. 就中一事, 聞之諸古老云: 昔, <連谷縣>人具船沿海而漁, 忽見一塔隨逐舟楫, 凡水族見其影者, 皆逆散四走, 以故漁人一無所得. 不堪憤 , 尋影而至, 盖此塔也. 於是, 共揮斤斫之而去, 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 予驚嘆無已, 然怪其置塔, 稍東而不中, 於是仰見一懸板云: 「比丘<處玄>曾住此院, 輒移置庭心, 則二十餘年間寂無靈應. 及日者求基抵此, 乃嘆曰: 『是中庭地, 非安塔之所, 胡不移東乎?』 於是, 衆僧乃悟, 復移舊處, 今所立者是也. 余非好怪者, 然見其佛之威神, 其急於現迹利物如此, 爲佛子者 可默而無言耶.」 時<正豊>元年丙子十月日, <白雲子>記.
三國遺事 卷第三(終)
南月山(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東南二十許里, 金堂主彌勒尊像火光後記云: 「<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 重阿 <全忘誠>, 爲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觀肖里夫人>, 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軀, 兼及<愷元>伊 .第<懇誠>小舍.<玄度師>. <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後妻<阿好里>, 兼庶族及<漠一>吉 .<一幢>薩 .<聰敏>大舍.妹<首 買>等, 同營玆善. 亡 <肖里夫人>, 古人成之東海攸友邊散也.(古人成之以下, 文未詳其意, 但存古文而已. 下同.)」 彌 佛火光後記云: 「重阿 <金志全>, 曾以尙衣奉御, 又執事侍郎, 年六十七, 致仕閑居, 奉爲國主大王.伊 <愷元>.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亡弟.小舍<梁誠>.沙門<玄度>.亡妻<古路里>.亡妹<古巴里>, 又爲妻<阿好里>等, 捨<甘山>莊田建伽藍; 仍造石彌陀一軀, 奉爲亡考<仁章>一吉干. 古人成云東海攸友邊散也.(按帝系, <金愷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愷元>角干也, 乃<文熙>之所生也. <誠志全>乃<仁章>一吉干之子. 「東海攸反」恐<法敏>葬東海也.)」
天龍寺
東都南山之南, 有一峯屹起, 俗云<高位山>, 山之陽有寺, 俚云<高寺>, 或云<天龍寺>.《討論三韓集》云: 「< 林>土內有客水二條.逆水一條, 其逆水.客水二源, 不鎭天災, 則致天龍覆沒之災.」 俗傳云: 「逆水者, 州之南<馬等烏村>南流川, 是.」 又「是水之源致<天龍寺>.」 中國來使<樂鵬龜>來見云: 「破此寺則國亡無日矣.」 又相傳云, 昔有檀越, 有二女, 曰<天女>.<龍女>, 二親爲二女創寺因名之. 境地異常助道之場, <羅>季殘破久矣. <衆生寺>大聖所乳<崔殷 >之子<承魯>, <魯>生<肅>, <肅>生侍中<齊顔>, <顔>乃重修起廢, 仍置釋迦<萬日道場>, 受朝旨, 兼有信書, 願文留于寺. 旣卒, 爲護伽藍神, 頗著靈異. 其信書略曰: 「檀越內史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柱國<崔齊顔>狀. 東京<高位山><天龍寺>殘破有年. 弟子特爲聖壽天長.民國安泰之願, 殿堂廊閣.房舍廚庫, 已來興構畢具, 石造泥塑佛聖數軀, 開置釋迦<萬日道場>. 旣爲國修營, 官家差定主人亦可, 然當遞換交代之時, 道場僧衆不得安心. 側觀入田, 稠足寺院, 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結, <毗瑟山><道仙寺>入田二十結, 西京之四面山寺各田二十結例. 皆勿論有職.無職, 須擇戒備才高者, 社中衆望, 連次住持焚修, 以爲恒規. 弟子聞風而悅. 我此<天龍寺>, 亦於社衆之中, 擇選才德雙高大德兼爲棟梁, 差主人鎭長焚修. 具錄文字, 付在剛司, 自當時主人爲始. 受留守官文通, 示道場諸衆, 各宜知悉. <重熙>九年六月日.」 具■如前署. 按, <重熙>乃<契丹><興宗>年號, 本朝<靖宗>七年庚辰歲也.
藏寺彌 殿
京城之東北二十許里, <暗谷村>之北有< 藏寺>, 第三十八<元聖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讓>追封<明德大王>之爲叔父波珍 追崇所創也. 幽谷逈絶, 類似削成, 所寄冥奧, 自生虛白, 乃息心樂道之靈境也. 寺之上方, 有彌 古殿, 乃<昭成(一作<聖>)大王>之妃<桂花王后>爲大王先逝, 中宮乃充充焉.皇皇焉, 哀戚之至, 泣血棘心, 思所以幽贊明休, 光啓玄福者, 聞「西方有大聖曰彌陀, 至誠歸仰, 則善救來迎」, 「是眞語者, 豈欺我哉!」 乃捨六衣之盛服, 九府之貯財, 召彼名匠, 敎造彌陀像一軀, 幷造神衆以安之. 先是, 寺有一老僧, 忽夢眞人坐於石塔東南岡上, 向西爲大衆說法. 意謂此地必佛法所住也, 心秘之而不向人說. 石 , 流澗邀迅, 匠者不顧, 咸謂不臧, 及乎 地, 乃得平坦之地, 可容堂宇, 宛似神基, 見者莫不愕然稱善. 近古來殿則壞 , 而寺獨在, 諺傳<太宗>統三已後, 藏兵 於谷中, 因名之.
伯嚴寺石塔舍利
<開運>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 <康州>界<任道>大監柱貼云, <伯嚴禪寺>坐<草八縣>(今<草溪>), 寺僧< 品遊>上座, 年三十九, 云寺之經始則不知. 但古傳云, 前代<新羅>時, 北宅廳基捨置玆寺, 中間久廢, 去丙寅年中, <沙木谷><陽孚>和尙, 改造住持, 丁丑遷化; 乙酉年<曦陽山><兢讓>和尙, 來住十年, 又乙未年却返<曦陽>; 時有<神卓>和尙, 自<南原><白 >藪, 來入當院, 如法住持; 又<咸雍>元年十一月, 當院住持<得奧微定>大師.釋<秀立>, 定院中常規十條, 新竪五層石塔, 眞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 以私財立寶, 追年供養條; 第一當寺護法敬僧<嚴欣>.<伯欣>兩明神及<近岳>等三位前, 立寶供養條(諺傳<嚴欣>.<伯欣>二人, 捨家爲寺, 因名曰<伯嚴>, 仍爲護法神); 金堂藥師前木鉢, 月朔遞米條等, 已下不錄.
靈鷲寺
寺中古記云: 「<新羅>眞骨第三十一主<神文王>代, <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元年, 誤), 宰相<忠元公>, < 山國>(卽<東萊縣>, 亦名<萊山國>)溫井沐浴, 還城次, 到<屈井驛><桐旨>野駐歇, 忽見一人放鷹而逐雉, 雉飛過<金岳>, 杳無 迹. 聞鈴尋之, 到<屈井縣>官北井邊, 鷹坐樹上, 雉在井中, 水渾血色, 雉開兩翅, 抱二雛焉. 鷹亦如相惻隱而不敢攫也. 公見之惻然有感, 卜問此地, 云可立寺. 歸京啓於王, 移其縣於他所, 創寺於其地, 名<靈鷲寺>焉.」
有德寺
<新羅>大大角干<崔有德>, 捨私第爲寺, 以<有德>名之. 遠孫三韓功臣<崔彦 >, 掛安眞影, 仍有碑云.
五臺山文殊寺石塔記
庭畔石塔, 盖<新羅>人所立也. 制作雖淳朴不巧, 然甚有靈響, 不可勝記. 就中一事, 聞之諸古老云: 昔, <連谷縣>人具船沿海而漁, 忽見一塔隨逐舟楫, 凡水族見其影者, 皆逆散四走, 以故漁人一無所得. 不堪憤 , 尋影而至, 盖此塔也. 於是, 共揮斤斫之而去, 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 予驚嘆無已, 然怪其置塔, 稍東而不中, 於是仰見一懸板云: 「比丘<處玄>曾住此院, 輒移置庭心, 則二十餘年間寂無靈應. 及日者求基抵此, 乃嘆曰: 『是中庭地, 非安塔之所, 胡不移東乎?』 於是, 衆僧乃悟, 復移舊處, 今所立者是也. 余非好怪者, 然見其佛之威神, 其急於現迹利物如此, 爲佛子者 可默而無言耶.」 時<正豊>元年丙子十月日, <白雲子>記.
三國遺事 卷第三(終)
소개글